2025 年 8 月 5 日,文理学院体育教研组召开专题教研会,聚焦 “通过课程改革与课外锻炼激励机制提升学生参与度” 主题,深入探讨新时代体育教育创新路径。全体体育教师参会,共同为构建 “体教融合、内外联动” 的体育育人体系建言献策。
一、重构体育考核体系:健康习惯成为“硬指标”
本次改革的核心是提升日常锻炼在体育成绩中的权重。学院打破传统重期末、轻过程的评价模式,构建全新考核结构:
1. 过程性评价占比40%:其中“校园跑”等规律性课外锻炼活动占比20%,作业与课堂考勤占比20%,引导学生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2. 结果性评价占比60%:体质健康测试与课程专项技能考核各展所长,确保基础体能和运动技能同步发展。
“这一调整传递了明确导向:体育成绩不只取决于期末表现,更在于日常积累的健康习惯。我们鼓励学生‘动起来’、‘坚持住’,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二、线上打卡赋能:让“坚持”看得见、可量化
为解决课外锻炼监督难、记录难的问题,学院大力推广配套的线上运动管理平台。学生可通过APP便捷记录跑步里程、参与社团体育活动或完成健身任务,实现“线上打卡”。平台生成个人运动档案,数据透明可视,既方便学生自我管理,也为教师提供客观的过程性评价依据。数字化管理有效提升了课外锻炼的便捷性与可追踪性。
三、激励机制联动:荣誉与成长并重
为点燃学生参与热情,学院同步设计多维激励机制:
1. 与评优评先挂钩:将体育课外锻炼的活跃度、优秀学生干部选拔等评优体系。
2. 荣誉体系激励:定期评选“运动达人”、“活力班级”、“优秀体育社团”,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3. 社团活动升级:加大对各类体育社团的扶持力度,举办趣味运动会、校园体育赛事等,营造“我参与、我快乐”的浓厚氛围。
引入线上打卡只是手段,核心是建立一套尊重学生努力、认可其进步的激励机制,让坚持锻炼的学生收获成就感和归属感。”
此次改革,旨在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创新,唤醒学生运动自觉,培育终身锻炼习惯,让蓬勃朝气与健康活力成为校园最靓丽的风景线。
据悉,新方案将于新学年全面试行。学院将持续跟踪实施效果,优化细则,致力于培养更多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金融人才,让青春在运动中绽放更绚丽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