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文理学院思政教研组组织教师赴河北钱币博物馆与石家庄人民解放广场开展沉浸式教研活动。这场以 “探寻红色金融根脉、传承革命精神基因” 为主题的实践学习,旨在盘活本土红色资源,为思政课堂注入鲜活素材,推动教学质量与教研水平双提升。
坐落于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的河北钱币博物馆,其标志性建筑“小灰楼” 承载着厚重的中国金融史记忆。作为中国人民银行诞生地与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地,这座全国重要的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内,千余件革命时期文物静静诉说着峥嵘岁月—— 晋察冀边区银行的首发纸币泛着历史光泽,冀南银行的泛黄账本记录着战时经济脉动,北海银行的印钞铜版上仍可见精密纹路。
教研组成员依次参观“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展”“红色货币记忆展” “人民币发展史展”等主题展厅,通过观看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各红色金融机构的纸币及珍贵文物,如晋察冀边区首套纸币、冀南银行账本、北海银行印钞铜版等,老师们深入了解了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成立到中国人民银行成立的整个红色金融发展历程。
下午,教师们转赴石家庄人民解放纪念馆。这座城市地标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解放战役的壮烈史诗。踏入馆内,老师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物,无不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在“解放石家庄战役” 展区,老师们驻足良久,仔细观看战役介绍,深刻感受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明晰了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
参观结束后,老师们开展了现场教研活动。他们围绕如何将一天的所见所闻融入思政教学展开热烈讨论。鹿岩老师提出,可以在讲解经济相关知识时,引入河北钱币博物馆中货币发展的案例,让学生通过货币演变理解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历史眼光;李逊老师建议,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时,充分利用解放广场纪念馆中的革命事迹,以真实感人的故事触动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深入交流,老师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为后续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制定了初步方案。
此次教研活动通过“实地探访 + 现场研讨” 的创新模式,让思政教师在触摸历史中汲取育人智慧。老师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所学转化为教学实践,让红色金融文化与革命精神在课堂上焕发时代活力,引导学生从历史纵深中筑牢理想信念,在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中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