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与高职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破解“思政”与“教学”脱节的难题,2025年10月14日下午,我校文理学院英语教研室围绕“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专题教研活动。全体英语教师参与其中,以“案例观摩 + 集中研讨”的形式,为后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明确方向、提供范本。

案例观摩:以优质课为镜,探索“中国故事”的英语表达
活动伊始,全体教师共同聚焦省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集中观摩以“跨文化交际”为主题的示范课。案例课堂以教材单元为依托,巧妙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非遗技艺英文表达”等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翻译非遗技艺介绍文本、围绕“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开展主题辩论、用英语讲述传统节日背后的历史故事等形式,在提升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语言学习”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现场教师纷纷表示,案例课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具象化参考,解决了“思政元素如何自然融入”的实操难题。
集中研讨:聚焦三大方向,凝聚教学优化共识
在研讨交流环节,教师们围绕“课程思政落地路径”展开深入探讨,重点聚焦三大核心方向达成共识:其一,精准筛选思政元素,紧密结合英语教学目标,优先选取与教材主题、语言知识点高度契合的素材,防止“思政”与“教学”脱节,确保价值引领紧扣语言学习主线;其二,分享实践经验,教师们结合自身授课案例交流心得。例如,在“环境保护”主题课文教学中,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用英语撰写环保倡议;在“人物传记”主题单元教学中,讲述钱学森归国报国、屠呦呦深耕科研的爱国事迹,使学生在学习人物介绍类文本时,感悟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其三,明确后续优化方向,全体教师一致认为,要进一步系统挖掘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素材,构建“课前导入——课中渗透——课后拓展”的闭环教学模式。课前通过文化短视频、主题问答导入思政主题;课中结合文本教学深化价值认知;课后布置“用英语介绍家乡文化”“撰写传统文化感悟”等拓展任务,持续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正确价值观。
总结部署:坚持“润物细无声”,推动课程思政常态化
教研室组长孙彦召老师总结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始终秉持“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理念,既要规避生硬说教,也要防止思政元素被“边缘化”。她对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体教师需整理个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结合教材各单元的具体内容开展专项分析,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方案;教研室将汇总优秀案例,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常态化支持,推动课程思政元素高质量、可持续融入日常教学。
此次专题活动不仅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实践模板,更清晰界定了“以语言为载体、以思政为内核”的教学思路。英语教研室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资源共建、经验共享、教研共进,使英语课堂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助力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成长为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