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研室开展专题教研 多维并举推动中国精神“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10-17浏览次数:611

10月16日下午,思政教研室围绕“让中国精神‘活’起来”的核心主题,召开了一场内容充实、导向明确的专题教研会。会议聚焦三大关键举措——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深化与教学质量督导,旨在系统性探索让思政课入脑入心的新路径。



聚焦方法创新:让理论讲授“接地气、有朝气”

教研会第一阶段,与会教师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教学方法革新,使宏大的中国精神摆脱抽象说教,真正“活”在课堂。教研室组长在开场发言中指出:“中国精神是思政课的魂,但这个魂不能悬在空中,必须通过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被学生真心喜爱、深刻认同。”讨论中,多位教师分享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心得。大家一致认为,将理论阐述与热点时事、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利用短视频、数字博物馆等现代技术手段赋能课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从被动听到主动思、积极辩的有效途径。会议明确了下一阶段教学改革的重点:推动思政课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深化,让课堂充满思想的活力与时代的朝气。

落实督导要求:让教学质量“有标准、上台阶”

为深入学习并落实“校级领导听思政课重点要求”。与会教师共同研读了听课评价标准,明确了校领导对思政课在政治性、思想性、亲和力与针对性方面的具体期望。在“教学准备”环节,特别指出需提前梳理“学生常见问题清单”,要求教师结合学情预判知识难点,确保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学内容”模块需聚焦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善于通过热点事件、感人故事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教学方法”部分则倡导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形式,避免“满堂灌”;“教学基本功”从学术基础、语言、数智素养等细节提出要求;“教学效果”则以学引领力强、说服力强、感染力强为核心衡量指标。

 


谋划实践教学:让爱国情怀“可感知、能触摸”

理论之树唯有扎根实践的土壤才能枝繁叶茂。本次教研会对即将组织实地研学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教研组长详细介绍了行程安排、学习任务以及安全预案。

会议强调,此次实地研学是一堂行走的、沉浸式的思政金课。要求各位带队教师精心设计前置导学、现场引导和后续总结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目睹珍贵的革命文物、聆听震撼的历史故事,将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心中的敬意与肩头的责任,让爱国主义情怀变得可感知、能触摸,在身临其境中完成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此次教研活动内容充实、针对性强,是学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实践。下一步,教研组将持续搭建多元化学习交流平台,推动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