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组开展“导数与微分”专题教研活动 ——深化集体备课 挖掘思政元素 共促教学质量提升

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510

近日,为深入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推进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数学教研组在融德楼A320召开了以“第二章——导数与微分”为主题的专题教研活动。围绕导数与微分章节的集体备课与思政元素挖掘两大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研讨,旨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一、聚焦核心章节,深化集体备课

活动伊始,杨老师首先明确了本章内容在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导数与微分”是微积分学的基石,概念抽象、方法性强,直接影响学生后续内容的学习与数学思维的培养。教研组四位老师基于各自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学情,对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热烈讨论。

1. 导数的概念:注重直观引入与逻辑建构

针对“导数的概念”这一教学难点,王老师分享了其通过“瞬时速度”、“切线斜率”等经典实例进行直观引入的经验,强调通过几何动画、生活案例(如车辆行驶的瞬时变化率)帮助学生跨越从“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思维障碍,理解导数作为变化率本质的核心思想。与会老师一致认为,应放慢教学节奏,确保学生夯实概念基础。

2. 求导法则与基本公式:强化训练与规律总结

对于“求导法则与基本求导公式”部分,施老师提出了“分类归纳、精讲多练”的策略。她建议将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以及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对比记忆和针对性强化练习,帮助学生克服公式记忆混淆、法则应用生疏的问题。教研组决定共同编制一套分层练习题,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函数的微分、隐函数与高阶导数:明晰联系与拓展应用

“函数的微分”、“隐函数的导数”和“高阶导数”部分,刘老师剖析了微分概念与导数概念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实用性。对于隐函数求导,他建议结合由方程确定的曲线(如圆形、椭圆形)的切线问题来讲解,增强直观性。关于高阶导数,杨老师补充了其在物理学(如加速度)及经济学边际分析中的背景,以体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经过研讨,教研组统一了本章的教学进度、基本要求与典型例题,为后续教学的一致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挖掘思政元素,推动价值引领

在完成集体备课后,教研活动进入“思政元素研讨”环节。四位老师共同探讨了如何将思政教育如盐化水般融入“导数与微分”的知识讲授中,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弘扬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态度:杨老师提出,在介绍导数概念的历史背景时,可以提及牛顿、莱布尼茨等数学家在创立微积分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与伟大。同时,在求导计算中,强调步骤的规范性与结果的精确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渗透辩证思维,理解“量变”与“质变”:王老师认为,导数作为研究函数“变化率”的工具,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分析函数在某点的导数符号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现实应用,强化责任担当:施老师建议,在讲解微分的近似计算应用时,可引入工程测量、精密制造等领域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数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与科技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未来投身实业报国的责任感。刘老师补充,在讨论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经济概念时,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树立正确的经济效益观。

培养创新意识,勇于探索未知:围绕“隐函数求导”和“高阶导数”的应用,大家认为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方法求解,培养其发散思维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经过深入研讨,教研组初步梳理出本章蕴含的“科学精神、严谨态度、辩证思维、家国情怀、创新意识”等思政切入点,并计划将其具体化为课堂教学语言与案例,融入后续的教案设计与课件制作中。

三、总结展望

本次教研活动内容充实,研讨深入,实效显著。不仅通过集体备课统一了教学步调,解决了本章教学中的潜在难题,更通过思政元素研讨深化了全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为将价值引领融入数学课堂探索了有效路径。教研组全体老师在总结中表示,今后将继续定期开展此类深度融合教学研究与思政教育的教研活动,推动教研组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升,助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数学学科的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