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金融科技学院内部进行了说课展示,聂光天老师说课的主题是《金融学基础(B)》。金融学不仅是学生打开金融世界的“钥匙”,更是构建金融思维、理解现代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框架。聂老师从教材分析、学情定位、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教材分析:立足基础,锚定核心
课程选用的是《金融基础》(第2版,田晓静主编),作为“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特点是“理论扎实、案例鲜活、逻辑清晰”。从内容结构看,一共八章从货币到信用再到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每一张是一个板块,更多增加了学生的金融认知。
二、学情定位:以学定教,精准施策
授课对象是非金融专业大一学生,他们没有金融基础,对金融现象的观察多停留在表面(如“扫码支付很方便”),缺乏对“金融”的深度思考。同时,作为数字时代学生,他们对“数字货币”“比特币”等新兴金融形态充满好奇,但对传统货币理论的理解易陷入“死记硬背”。
因此,教学中需以问题为导向,用“生活化案例”破除抽象感(如用“菜市场的交易故事”解释货币的起源),用“热点议题”激发探究欲(如结合数字人民币试点讨论货币形态演变),帮助学生实现从“知道”到“理解”再到“应用”的跨越。
三、教学重难点:抓关键,破难点
重点:货币的本质与五大职能的内在逻辑。
难点:抽象概念(如“一般等价物”)的生活化转化;货币职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拓展(如数字货币是否具备世界货币职能?)。
四、教学方法:多元融合,以学促教
为突破重难点,聂老师采用“情境驱动+问题链引导+数字赋能”的混合式教学法:
情境驱动法:以“原始部落的交易困境”为虚拟情境,模拟“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理解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问题链引导法: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如“为什么贝壳能成为早期货币?”→“纸币没有价值为何能买东西?”→“数字人民币与支付宝有何本质区别?”),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探究;
数字赋能法:借助“雨课堂”实时推送案例(如比特币价格波动、数字人民币试点数据),用可视化图表(如货币形态演变时间轴)辅助讲解,增强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思维进阶
聂老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应用→升华总结”四个环节,时长45分钟。
金融学基础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启蒙。聂老师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学生不仅记住“货币是什么”,更能学会“用金融的视角观察世界”。以上是聂老师的说课内容。展示完毕,金融科技学院院长秦院和数智财经学院教研室主任刘老师进行点评,指出聂老师全程面带微笑,对学生非常有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但建议要多加入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且要减少说口头禅的次数。之后金融科技学院的同事分别提出改进建议,最后,说课会议圆满结束。
金融科技学院
2025年6月08日